好文共賞~就這麼簡單,打造孩子黃金免疫力

2014010905:29
 
就這麼簡單,打造孩子黃金免疫力
  • 2010-11親子天下特刊
  • 作者:黃瑽寧 口述;陳珮雯 採訪整理

免疫系統需要訓練才會茁壯,發揮足夠的保護力。馬偕醫院醫師黃瑽寧教你如何照顧0~6個月,6個月~幼稚園的寶寶,幫助他們培育優質免疫軍團,力抗病菌攻擊。

在談寶寶免疫力之前,我想先簡單和家長介紹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。免疫系統就像一支軍隊,每個阿兵哥的功能都不一樣,有些扮演衝鋒的角色,有的負責防守,我們的免疫系統也是如此,有很多體系,彼此分工合作。基本上免疫系統分為三個層次

第一個層次是「進行物理性的抵擋」,也就是我們的皮膚,如果皮膚有傷口,我們再去摳、抓,擴大皮膚表層的破壞,免疫力就降低了,病菌很容易就趁隙而入。所以儘量不要讓孩子破皮受傷。

第二個層次是「非特異性的免疫細胞」當病菌不小心從皮膚或眼、口、鼻等黏膜侵入身體,第一時間會有一群阿兵哥出動,進行消滅病菌的工作,這些不論敵人是誰,都遵行格殺勿論的阿兵哥就屬於「非特異性的免疫細胞」。

第三個層次就是「T細胞」與「B細胞」這一群受過精良訓練的阿兵哥則專門對付特定的敵人,其中的「B細胞」就是大家所講的「抗體」製造者,扮演「抗體」這個角色的阿兵哥一定是認得特定的敵人才會發動攻擊。

在寶寶免疫系統養成的過程,物理性及非特異性不用訓練,「T細胞」和「B細胞」就要鍛鍊它們認識特定的敵人。我把寶寶免疫訓練分為出生後至六個月大、六個月之後至上幼稚園兩個階段

第一階段:○~六個月

鍛鍊免疫力是寶寶出生後至六個月大的照護重點。這個時期的免疫系統很單純,抗體就像新兵入伍,什麼敵人都不認識,所以我們要訓練新兵去認識病菌,但同時間還是需要老兵守護,老兵就是來自媽媽的抗體,由老兵帶著新兵去認識敵人。

媽媽的抗體會在寶寶身上生存六~九個月,所以在六個月大之前,寶寶遇到病菌,是受到媽媽抗體的保護。在此同時,孩子的抗體也學會辨認敵人,知道敵人來了要開始發動攻擊,免疫系統就慢慢被建立。

注射疫苗,建立抗體

但是這樣的訓練太慢了,而且六個月前的寶寶會接受到的刺激也不會很多,如果這時的訓練不夠扎實,寶寶在不久之後上戰場會很辛苦。在醫學進步下,我們就用疫苗幫寶寶進行訓練,針對一些會引起生命危險、容易引發重症的病菌,特別加強訓練,所以有百日咳、白喉、小兒麻痺等疫苗。這些病菌不能等待真的感染了才讓抗體認識,因為寶寶的免疫系統有可能打不贏,戰敗就有嚴重的後遺症,甚至死亡。

注射疫苗是讓寶寶不用接觸到真正的敵人,只要接受假的敵人,也就是抗原,寶寶的免疫系統就開始建立,日後就知道如何應戰。雖然有時候沒有辦法百分之百清除病菌,而且抗體也有時效性,但至少身體有個記憶。

......

親餵母奶,強化寶寶免疫力

餵母奶是另一個保護寶寶的利器。雖然有了疫苗,許多致命的病菌不易入侵,但還是有很多病毒,不可能一一去製成疫苗。比如說媽媽不小心感冒了,這隻病毒可能就會傳給寶寶,但如果是餵母奶的話,因為母奶中立刻就有抗體,寶寶就可以從中獲得保護,除了強化免疫力之外,症狀可能也變得輕微。當然,如果病毒量太大,喝母奶的寶寶也是會生病的。因此,如果母奶媽媽感冒了,我會建議常洗手、戴口罩,還是繼續餵母奶,小孩接觸到的病毒量不會太大,又可以把抗體給寶寶。至於母奶哺餵的方式,我會建議親餵,擠出來再餵當然也可以,但是要馬上餵,不要又放在冰箱,抗體量會稍微下降。

第二階段:六個月~幼稚園

六個月之後,來自媽媽的抗體逐漸消失了,寶寶體內的免疫大軍要開始獨立面對敵人了,我認為這段時間不要讓寶寶的免疫系統馬上接觸到太多的敵人。

不可能一支軍隊才剛訓練完成,就同時面對八國聯軍的攻擊,所以家長如果把寶寶放到群體生活,例如托嬰中心、同時托育多個孩子的褓姆家、托兒所,那寶寶會很辛苦,很容易受到感染。雖然免疫系統會成熟得很快,但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許多併發症。

拉長戰線,延緩群體生活

所以我會建議家長,儘量拉長戰線,延緩孩子進入群體生活的時間。曾經有過研究,一所幼稚園,同一個時間,平均有三株病毒在流行,躲得了一個卻躲不了第二個,躲得了第二個又躲不掉第三個,一定要把三株病毒都湊滿了才有抗體。好不容易集滿了三個,已經病了三次,下一季的新病毒又來了,第四個、第五個、第六個病毒……,這對寶寶的免疫系統是太過強烈的刺激。

戰線拉長有兩個好處,第一個是感染後的症狀會比較輕微,併發症也會少一點。假設孩子一生中終究是要感染幾次腸病毒,但是三歲以前感染,重症機率高一些,三歲以後才感染,也許在家休息就好。第二個是可以讓寶寶生病的頻率低一點,如果拉長戰線至五、六歲,那麼五年間患個二十次感冒,一年也才約四次。

照護寶寶營養,吃「粗」一點

在進入群體生活之前,家長照護寶寶的重點可以放在營養的補給,並給予寶寶充分活動的機會。所謂的營養補充並不是買健康食品或特別燉補,而是均衡的概念。

目前免疫學最夯的就是維他命D,深色蔬果如紅蘿蔔、花椰菜、菠菜、魚類都富含維他命D。坊間有針對單一維他命的健康食品,我不反對家長購買,只是這些營養素很容易從日常食物攝取到,而且量不用太多,三餐正常就能獲取,家長為什麼要花大錢買呢?而且僅單獨、大量攝取某一種營養素,是不平衡的。免疫系統很複雜,不是單一營養素就能對免疫力有幫助,一定要多元營養素的存在。營養的概念就是要平衡,不是一枝獨秀。

我覺得老人家有句俗語很適合用在寶寶的營養照護:「要吃『粗』一點」,不要讓寶寶吃太精緻的食物。我和大家分享我幫孩子做副食品的材料:

●糙米一杯加四杯水

●放入紅蘿蔔、花椰菜及一點魚肉(如仔魚)

●加點鹽巴調味

●放進電鍋蒸熟

●取出食材放入果汁機打成泥

營養成分:澱粉質、益生質、纖維素、維生素、蛋白質

我的孩子現在可以開始吃固體食物,我還是給他吃這些食物,只是分開攝取而已。頂多看孩子對食物口感的喜好,蔬菜纖維質比較多,寶寶還小,可以打爛,大一點可以剪碎。

多吃「益生質」,寶寶腸道自生好菌

另外,我提一下大部分家長不常聽到的「益生質」,它其實是益生菌的營養來源。我的小孩沒有吃益生菌,我認為益生菌應該自然存在我們體內,以外來的方式補充對寶寶有幫助,可是一旦停止服用,腸道內的菌叢就回到了原本沒補充之前的環境。

所以思維應該是:該如何讓寶寶的腸道菌叢一直處於穩定的狀態,而不是只來了一個生力軍,生力軍就像傭兵,沒辦法一直存在。我希望孩子的身體能產生益生菌,那就要讓他腸道內的好菌有食物吃,這些好菌的食物就是「益生質」,例如寡醣、纖維質,很多食物中都有「益生質」,例如全麥類食物、糙米、菇類。

我自己是醫生,也不隨便開立益生菌給病人,除非有必要服用抗生素的孩子,因為抗生素而拉肚子,我可能就會給與益生菌。另一種情形是長期便祕的孩子,益生菌的確會有幫助,但最重要的是對家長進行營養衛教,讓腸道的菌叢自己調整回來。這段調整期,我可能會給與益生菌,但我的目標不是讓病人吃一年的益生菌,而是希望家長在求診的這兩、三個月,調整孩子的飲食,讓孩子體內能自生「益生質」,有一天我會停掉益生菌的使用。

除了營養,我會建議家長,帶孩子多到戶外跑一跑及曬太陽。陽光對孩子的健康很重要,因為對免疫力有幫助的維他命D需要靠陽光去活化。

營養照護好,以及讓孩子多活動,能幫寶寶的免疫系統奠基,等到進入群體生活,幫孩子選一間通風良好、重視衛生照護的幼稚園,並叮嚀孩子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,不要常用手揉眼、鼻,就可以減低孩子在群體中被感染的機會。

閱讀全文
http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54962&page=1